洋紫荊與洋蹄甲的分別
洋紫荊 Bauhinia blakeana |
粉花洋蹄甲 Bauhinia purpurea |
白花洋蹄甲/ |
樹高 |
樹高至17 m |
樹高至6 m |
葉面光滑無毛 |
||
葉長、闊8-15 cm |
葉可達20cm長、闊 |
葉5-12 cm長 |
葉端凹陷1/4至1/3 |
葉端凹陷1/3至1/2 |
葉端凹陷1/3 |
葉柄長4.5cm |
葉柄長4cm |
葉柄2.5cm長 |
樹皮有皮孔 |
樹皮有顯著皮孔 |
樹皮有皮孔 |
花瓣長6 cm |
花瓣長2-3 cm |
|
開花期由十一月至三月 |
開花期由十月至十二月 |
開花期由二月至五月 |
5枚雄蕊 |
3至4枚雄蕊 |
5至6枚雄蕊 |
5片花萼片 |
5片窄花萼片 |
5片窄花萼片 |
較少長豆莢 |
豆莢 |
豆莢 |
12至16枚種子 |
12至16枚種子 |
洋紫荊 — 城市之花
洋紫荊 屬中型常綠喬木,樹枝長而向外伸展或往下垂,花冠頗大,與蘭花相似,共有五片大小不同、呈深紫紅色的花瓣。洋紫荊花色嬌美悅目,是深受市民歡迎的觀賞類植物。
洋紫荊於十九世紀末期在港島鋼線灣海邊附近,為法國傳道會神父首先發現。神父把洋紫荊折枝移至薄扶林道一帶的修道院。由於世界各地並沒有發現與洋紫荊相同 的品種,因此,在一九零八年,植物學家判定這種只在香港發現的植物為羊蹄甲屬的新品種,並為記念熱愛植物研究的前任港督卜力爵士(Sir Henry Blake 1898-1903),將之命名為Bauhinia blakeana(洋紫荊)。
洋紫荊在一九六五年獲選為香港市花。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,香港主權回歸祖國,由於洋紫荊是香港土生的植物,具有獨特的歷史,能夠充分代表香港,因此更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的主要圖案。
鮮艷奪目的洋紫荊,外形與蘭花相似,屬蘇木科植物,只能以高空壓條法、硬枝扦插法或嫁接法繁殖。洋紫荊的花期頗長,由每年十一月至翌年三月。而在本港目前所見的洋紫荊,相信都是由一百多年前在港島發現的一棵洋紫荊樹衍生出來的。
香港常見的羊蹄甲屬品種
羊蹄甲屬品種繁多,喬木、灌木、攀緣類植物凡250至300種。香港常見的羊蹄甲屬共有六種,有關資料載列於下表 —
學名
|
圖片
|
俗稱
|
是否本
港土生 |
生長
屬性
|
花朵
|
|
色澤
|
花期
|
|||||
洋紫荊
|
![]() |
Hong Kong Orchid Tree
|
![]() |
喬木
|
紫
|
十一月至
翌年三月 |
羊蹄甲藤
|
![]() |
Climbing Bauhinia
|
![]() |
攀緣
|
白
|
四月至六月
|
紅花羊蹄甲
|
![]() |
Purpule Camel's Foot
|
![]() |
喬木
|
淺粉紅
|
九月至
十一月
|
黃花羊蹄甲
|
![]() |
St. Thomas Tree
|
![]() |
灌木
|
黃
|
六月至八月
|
宮粉羊蹄甲
|
![]() |
Camel's Foot Tree
|
![]() |
喬木
|
粉紅
|
三月至五月
|
白花羊蹄甲
|
![]() |
White Bauhinia
|
![]() |
喬木
|
白
|
三月至五月
|
用作園藝及改善環境等用途
洋紫荊及其同屬植物均具觀賞價值,適宜種於公園、花園、路旁、美化市容地帶、斜坡、屋鸷空地及郊外地方。此外,在斜坡種植洋紫荊,更可防止泥土侵蝕和山泥傾瀉。由於洋紫荊的葉形獨特,花色鮮艷,故經常種於庭園作風景樹之用,而在同一地點集體種植洋紫荊樹,不但艷麗壯觀,更可藉此抵禦強風,免受吹毀。
洋紫荊及其同屬植物也有助改善環境。跟其他植物一樣,洋紫荊吸入二氧化碳,放出氧氣,可改善空氣的質素。此外,這種樹木亦為動物提供棲息和覓食的地方,能吸引更多動物以香港為家。大量種植洋紫荊樹,又可調節都市的地區性氣候,使居住環境更舒適。